潮湿的34℃就会令人心率持续上升,或危害健康;2022年全国研究生扩招5.61% | 科研圈日报
· 生理代谢
潮湿的 34 ℃ 就会令人心率持续上升,形成心血管负担
图片来源:Pixabay
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高湿度条件下,低至 34℃ 的空气温度也会导致心率稳步增加,形成心血管负担,这种现象甚至在人体内部温度开始升高之前就会出现。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 51 名年轻健康被试进行轻度体育活动的相关数据,同时在环境舱内每 5 分钟提高一次温度或湿度,来确定危及心脏的温度阈值。研究发现,随着环境舱温度升高,参与者的心率增加并趋于稳定。但是,随着环境舱继续升温,参与者的心率开始再次上升,并在实验结束时继续,表明存在心血管负担。在高湿度条件下,缓慢步行的参与者在空气温度约为 34℃ 时就会经历心血管负担。当空气干燥时,这个阈值约为 41℃。心血管负担始终在参与者的核心体温开始升高约 20 分钟前开始。
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确定危及心脏的温度和湿度的组合可为保护人类健康提供策略。此外,这些发现也提醒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应当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受到伤害。但也有研究人员对结果保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心率在核心温度之前就开始上升可能是由于核心温度升高和它在肠道中的测量之间存在延迟。此外,另有一项研究表明,即使人们处于静息状态,高温也会影响心脏。(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Naturenews)
· 高等教育
教育部:2022 年全国研究生扩招 5.61%,在学人数增长 9.64%
7 月 5 日,教育部发布《202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2 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较上一年均有明显增长:研究生招生 124.25 万人,比上年增加 6.60 万人,增长 5.61%;其中,博士生 13.90 万人,硕士生 110.35 万人。在学研究生 365.36 万人,比上年增加 32.12 万人,增长 9.64%;其中,在学博士生 55.61 万人,在学硕士生 309.75 万人。毕业研究生 86.22 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 8.23 万人,毕业硕士生 77.98 万人。(教育部)
· 气候与环境
连续四天破记录:我们刚度过了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
美国缅因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ine)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共同制作的一份非官方数据显示,7 月 3 日至 6 日,地表以上 2 米的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四天打破记录,达到 17.23℃(63.01℉)。这也令过去一周成为了自 19 世纪 50 年代有仪器记录以来史上最热的一周。据悉,此前的最高温度记录来自 2016 年 8 月和 2022 年 7 月,当时全球平均气温达到 16.92℃(62.64℉)。不过,美联社称 NOAA 在当地时间 7 月 6 日发布声明,表示无法验证非官方数字,上述数据由模型输出,“不适合”作为实际温度和气候记录的替代品。
但许多科学家认为,这表明地球的气候变化正在进入一个未知领域。有专家表示,由于南极洲的冬季气温比往年要高,这导致今年海冰水平会创历史新低,也将使全球平均气温高于正常水平。而全球变暖背景下加速的厄尔尼诺现象,即太平洋温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和更极端的天气,可能意味着今年晚些时候将出现更多破纪录的天气状况。(美联社,中国科学报)
· 月球探测
印度“月船 3 号”即将发射,或将成为月球南极首位登陆者
印度月球车 Vikram 来源:DOS/ISRO
据《自然》新闻(Naturenews)报道,印度将于 7 月 14 日发射“月船 3 号” (Chandrayaan-3)月球探测器。如果此次登月成功,印度将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成为全球第四个受控登月的国家。“月船 3 号”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进行月面软着陆的第二次尝试,该任务累计耗资约 7300 万美元。
“月船 3 号”将从印度东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Sriharikota)发射至月球南极附近某处。当飞船着陆后, ISRO 的科学家们计划部署月球车以研究月球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本次任务成功,这将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南极的首次着陆。月球南极环境较为复杂、恶劣,因此以往的探测器都是在较低纬度着陆。ISRO 表示月球南极具有特殊地位,该区域长期处于阴影中,因此采集到月球冰物质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月球南极附近存在大陨石坑,可能包含早期太阳系组成的线索。
印度曾在 2008 年成功发射“月船 1 号”, 2019 年发射“月船 2 号”,但后者在月面着陆过程中坠毁。之后印度科学家对月球 3 号探测器的软硬件进行了大幅改进,包括升级软件、加装着陆腿与大型太阳能电池板等。本次任务也被认为是未来在月表开展载人或机器操作的关键一步,将有助于实现人类在月球及其他行星长期存在的目标。(Naturenews)
· 粒子物理
高精度测量证实电子非常“圆”
7 月 6 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封面文章报道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电子电偶极矩的测量结果,该结果表明电子确实是一种非常“圆”的微观粒子。
理论上,电子并没有明确的大小和形状,但在量子场论的观点中,电子可以被看作带有一个球状的电荷晕,这一电荷晕究竟是接近球形还是略呈不对称的蛋形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这项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Tanya S. Roussy 及其同事领导的新研究,通过观测分子离子中电子电偶极矩的扭转引起的分子能级变化实现了对电子对称性的高精度测量,其结果精度比此前最佳的测量还要高 2.4 倍,进一步证实了电子更接近一个完美的球状。电子是否是球状关系到自然规律的对称性,物理学家们认为,只要能证明电子更接近蛋状,就能解释为何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然而本文的实验结果却未能如物理学家们所愿,反而使得宇宙中为何反物质稀少的原因更加神秘。(Science News)
编写:金典、孙嘉悦、白雨辰、魏潇
编辑:魏潇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